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

[ 大河网 ] 作者:
2019-11-20 10:02:27 |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
 
——商丘师范学院加强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商丘师范学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以“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和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为契机,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商丘市主导产业,积极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校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与拓展,有力推动了学校转型发展。
 
    一、确立产教融合发展目标
 
    2016年,学校在全面总结已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条主线”“五大战略”“三个提升”发展思路,即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条主线”,积极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开放合作“五大战略”,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应用技术创新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三个提升”,推动了学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学校制订了《转型发展实施方案》《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规划(2016-2020)》《“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建设规划》《“八大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等实施性文件,确定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协同育人模式。
 
    二、搭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一)建立校市战略合作框架,构建校地融合发展机制。学校与商丘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1+N”战略合作框架。与商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梁园区人民政府、建行商丘分行、梁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单位签订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7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校合作工作的意见》。2018年12月,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任务分解的通知》,把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列入商丘市重点工作和年度工作安排,构建了校地合作发展有效机制。
 
    (二)成立校地合作发展联盟,完善协同育人治理体系。2017年6月,学校与神火集团、商丘工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市工商联、商丘市工信委及食品工业协会、纺织服装协会等100余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成立“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搭建了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产教融合、产学互动、集成创新、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机制,推动了地方人才、技术需求与高校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
 
    制订《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章程》。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构建组织有力、功能完善、协调有道的合作发展联盟组织化平台,拓展产教融合的办学空间,完善了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
 
    (三)打造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服务师范生培养。学校与商丘市、永城市、鹿邑县等市县联合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整合区域内教师教育政策、智力、制度等资源优势,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
 
    以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为中心,依托中原名师工作坊,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用一线名师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新模式,为新时代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商师方法”。通过联合联动教师教育机制的探索,初步建立起“2110”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校内理论与实践联合培养,1年中小学幼儿园顶岗实践,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对接。
 
    三、落实产教融合工作举措
 
    (一)加强行业学院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出台《行业学院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行业学院,创新校地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以“北斗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中科遥感学院”等行业学院为平台,引进企业技术和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校企双方探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置课程体系、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的新机制,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提高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形成了“开放-合作-共享”的产教融合发展的办学新业态,构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育人新模式。
 
    (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引进行业企业导师进校园。制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三百”计划,推进双师、双能、双聘、双百“四双”工程,鼓励教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内培外引,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修订《教师单科进修管理规定》,出台《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支持教师积累行业经历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本领。引进行业企业高素质人才,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多样化师资的要求。2017年以来,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实践锻炼300多人,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308人,208人具有行业背景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走进学生课堂,承担专业和实践课程教学,开展系列技能培训。
 
    (三)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融入城市和产业发展,形成良好双创氛围。以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为抓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软硬件条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城市和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为引领,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制定《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积累转换办法》,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学校逐步构建了“1234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坚持“一个贯穿”主线,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双元互动”战略,校市对接,产教融合,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三个融入”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融入城市社区,融入产业发展;搭建“四大平台”体系,即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及孵化平台,实施“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践行“五个拓展”举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空间、主体、项目、功能、过程等五个拓展,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孵化生态链条,有效破解了地方性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难题。
 
    (四)倡导“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鼓励院系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多元化育人模式。艺术设计学院的“两业三品、实题实做”模式,通过课堂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的“五位一体”,实现了“作业向作品、作品向产品、产品向商品”的转化。美术学院的“产学研创展”模式,将实践实训室(产)、教室(学)、工作室(研)、创新创业基地(创)、展示厅(展)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的无缝对接。传媒学院的教学实践工作室(1+1)N模式,通过一个专业建设一个工作室,结合专业实践教学,与一家企事业单位合作,重点运作一项有影响力的项目;“1+1”领跑,新的合作项目接踵而至,“N”的倍数效应不断放大,破解了转型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模拟问题、专业特色不明、技能培养欠缺、服务社会能力不强“四大难题”。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实训教学与专业学生社团活动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训教师团队与专业协会管理团队、基层教学组织与团学组织的融合发展。
 
    四、产教融合实施效果彰显
 
    学校通过明确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平台建设、创新培养模式等举措,逐步完善了“产学研创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凸显了“一院一品、一专业一特色”多元化办学特色。学校各二级学院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讲述商丘、传播商丘、设计商丘、歌唱商丘,服务商丘,有力促进了商丘城市品牌打造和经济社会建设。学校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商丘师范学院紧紧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四个服务”能力。在探索建设应用型大学过程中,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期盼,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校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理念,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地校企同频共振、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