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选志愿看这里

[ 大河报 ] 作者:
2018-06-15 08:28:45 |
    核心提示┃俗话说,“七分靠成绩,三分靠填报。”如今,七分已定,余下的三分便成为考生和家长们的心结。城市、学校、专业,面对志愿填报,考生和家长又该如何选择呢?近日,《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为考生和家长的选择提供第一手信息。
 
    2017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据了解,《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
 
    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与2016年、2015年基本持平。其中,2017年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志愿填报对于很多准大学生来说,是一场关于城市的选择。那么,大学生毕业后都去哪了?
 
    调查显示,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年的28.2%下降到2017年的22.3%。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从2012年的13.7%上升到了2014年的21.7%。此外,外省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能体现城市吸引力。数据显示,拥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其中,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最高,为55.3%。
 
    对此,国家二级人力资源师杨滨介绍说,今年,不少城市纷纷亮出人才政策,展开人才抢夺大战,郑州也是如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也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吸引不少毕业生留驻。
 
    在众多专业中,如何做出选择?根据数据,报告列出了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红牌专业”,以及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绿牌专业”。
 
    【解读】红绿牌专业可靠吗?
 
    是不是报绿牌专业就一定好就业,红牌专业就不能报呢?对此,杨滨表示,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与毕业生的供需关系息息相关。
 
    他建议考生和家长不要盲目跟风红牌专业,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和考生兴趣和特长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
 
    我省高校也会根据社会需求状况缩招或者停招专业。如果某一专业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或是根据综合情况认定就业“困难”的专业,都会进行减招,通过供需关系来调节专业就业。
 
    教育、信息业、医疗业需求旺盛
 
    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且在教育业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从2013年的10%上升到2017年的14.7%,有六成左右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是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
 
    高职高专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而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是教育业,进入教育业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连续五年保持上升趋势。“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是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
 
    整体来看,教育、信息业、医疗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
 
    哪些行业收入高呢?数据显示,本科学科门类中,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为5067元,最低的是历史学为4023元。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月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大类为4319元,最低的是文化教育大类为3418元。
 
    本科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082元,其次是“计算机与数据处理”6042元。高职高专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经营管理”4818元。
 
    【解读】哪些专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日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
 
    对此,杨滨表示,家长和考生可以重点关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持续推进,大数据建设、人工智能等成为热门专业。但这些专业就业并不局限,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软件类、硬件类、网页制作以及新增设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相关专业,将会越来越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另外,跟互联网相关的算法基础性学科,比如统计、物理、数学等专业,考生也可以考虑。

责任编辑:徐晴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