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生就业网

大学生“慢就业”成常态?网友:我们“不啃老”,只是“错峰求职”

[ 济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公众号 ] 作者:
2019-10-09 15:47:17 |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已经有很多的讨论。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市场需求不足,也有大学生所学专业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原因。
 
  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就业难问题也更加突出。随着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慢就业”等新问题值得社会的广泛思考。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慢就业”现象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毕业就业模式。传统上,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而“慢就业”则先不工作,慢慢寻找合适机会再工作。
 
  据统计,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慢就业”比传统就业模式似乎更理性,对就业更有耐心。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类型
 
  从主观意识看
 
  “慢就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没有满意的工作,就业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就业竞争或因参加志愿公益活动,处于“”行万里路”过程中的主动型“慢就业”。
 
  另一种是处于最优工作机会选择或因为深造、留学、工作等手续未完结,所导致的被动型“慢就业”。因就业能力不足导致的“慢就业”值得深思。
 
  从主体层次看
 
  因城市环境、高校地位、学历区别所造成的毕业生“慢就业”数量、性质差别明显。
 
  一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中“慢就业”学生群体数量偏多,主动型“慢就业”较为突出。这是由于一线城市毕业学生绝对数量多,就业竞争压力更大所致。
 
  二是因毕业高校地位不同所造成的“慢就业”区别明显。985 、211等高水平大学整体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学生本身素质较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受欢迎程度明显好于其他层次高校毕业生。其中少数的“慢就业族”大部分是主动型的,目标在于追求更高的自我。
 
  三是大学生毕业获得学历的不同呈现的“慢就业”状态差别明显。学历层次越低,目标不过分高,越容易找到工作机会(就业能力严重不足者除外)。而部分高学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导致“慢就业族”数量较多,为学历水平和待遇收人所困。
 
  从持续时间看
 
  “慢就业”群体“慢”的时间跨度长短不一。由客观原因导致“慢就业”的毕业生一 般在毕业后两三年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由主观原因导致“慢就业”的毕业生在机会把握和竞争上岗方面则成为“问题”,很多毕业生不堪压力、竞争失败,只能退而求其次。
 
  从目标选择看
 
  “慢就业”毕业生“慢”下来之后的终极目的选择上可分为执著追求稳定型的工作(如公务员、教师等)、更进一步的求学深造(考研、留学等)、挑战自我的创新创业(淘宝店、微商、小公司等)、灵活自便的先就业后择业(家教打工等)。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客观因素
 
  “慢就业”现象之所以越来越普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提升。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随之出现。2003年起,每年本科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年年都创新高。然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却并未随之快速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结果。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及其他约束性制度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这些成本极大地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工作搜寻行为,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此外,2004年起,民工荒开始出现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反映了转型期的中国对于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差异,也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
 
  从制造业整体结构看,近年来制造业的升级速度远远低于劳动力素质的升级速度,升级速度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协调,进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不少领域中,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普遍存在着大量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在全球分工中处在加工组装的价值链低端。为此,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需要的是体能型劳动力,而非知识型劳动力,由此不仅加剧了“民工荒”问题,还进一步恶化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低端服务业为主,能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从大学生的供给与需求匹配角度来看,经过多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遇到困难也就在所难免。由于难以在短期内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被迫选择了“慢就业”的方式,通过慢慢与社会磨合,慢慢寻找合适就业机会的方式来逐渐解决就业问题。
 
  “慢就业”的主体为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非常急切的就业需求。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多数为70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他们有实力也有意愿让自己的子女慢慢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慢慢思考人生大事。因此,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
 
  90后自身也是相对较为随性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我发展而不是家庭责任,这与他们的父辈正好相反,因此,70后大学毕业生多数都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而极少选择慢慢就业的方式。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大学生“慢就业”模式也日益理解和接受,这使得大学生“慢就业”模式的流行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慢就业”这种模式本身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一些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长缓慢,难以全部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而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也使得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多种优惠举措,例如创业贷款和税收减免等,大学生创业机会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选择创业本身也需要时间去熟悉市场。因此,从校园到社会,从求职到创业的过程本身也需要慢慢来,需要观察和积累,这些因素也都促使“慢就业”模式日益流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发生变化也是适应时代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实体现。
 
  如何看待“慢就业”趋向
 
  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硕果",是建设大国强国的宝贵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高效就业对于我国各大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慢就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慢就业”不宜过度宣扬,但也决不能忽视,“慢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一种。当代高校毕业生是互联网承托、信息包围状况下成长起来的,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自主择业的过程中自已的喜好、要求和条件,从人权的角度将得到更多理解。
 
  “慢就业”需要正确引导
 
  “慢就业”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重视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才库作用,将逐步制定合理就业政策,并鼓励社会单位提供适宜岗位,开展就业指导社会服务,创造更为优越的就业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合理就业。
 
  高校要帮助毕业生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并做好就业选择,需要完善校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保障机制,紧密联系社会企业,以“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慢就业”需要考虑成本,不适合所有人
 
  抛开精神层面来看,“慢就业”表象是反其道而行的“逆向思维”,但本质却是内心回归本真的追求。盲目性的主动“慢就业”,可能成为“啃老族”的借口。“慢就业”状态将需要更多成本,经济压力和时间代价是“慢就业族”头上的两座大山,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来说都是一种奢侈选择。
 
  “慢就业”需要高校毕业生的深思熟虑和从长计议。对于已经处于“慢就业”状态的毕业生必须要端正态度、充分思考明确目标、审慎选择,同时务必在“慢”期间保持与社会紧密接触。
 
  存在就是合理的,“慢就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现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业态等社会发展趋势的现实体现,同时“慢就业”本身也反映了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加的自主创业趋势。
 
  另一方面,慢就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未来有更加成熟的思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社会和各个部门一方面要对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慢就业模式加以理解和宽容,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