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业者应该为了什么而创业?

[ 今日爆点 ] 作者:
2018-01-05 15:09:04 |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提出,国家对于医改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李总理“万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医疗创业成了热词,医生集团风起云涌,甚至公立体系的华西医院都要搞医生集团。在一拥而上的热潮下,那些创业者可曾想到创业的风险?尤其是医疗创业的风险?
 
  我听过一位很务实的成功创业者孙陶然先生(拉卡拉的创始人)在喜马拉雅的讲座“创业36讲”,我分享一下他的观点。他说,创业是非常难的事情,十个人中只有一个适合创业,而适合创业的十个人中间又只有一个适合做领导者,所以适合作为创始人的只有1%。而且创业成本比打工大的多,除了金钱,还有付出的最青春和最宝贵的年华。
 
  所以他对创业者最重要的忠告是,要有正确的创业的理由。第一,不要为了钱而创业;第二,不要为了找不到工作而创业;第三,不要为了情怀而创业。为了钱创业想的太简单了,因为一个公司需要找到盈利模式就需要三年,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好又是三年,做大做强上市又是三年,一个公司从起步到成功需要十年左右,如果是为了钱风险未免过大。如果在一个公司里连工作都找不到,中层管理者都做不好,不要说高层管理者了,怎么可能担当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最不好理解的是不要为了情怀而创业,理由是有情怀做成功了可以,但是有情怀没有成功就是蛮干瞎干,还浪费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正确的创业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不满足现状,愿意创新和挑战,追求一种改变现状的生活状态。有这么一群人,原来是学校里的捣蛋鬼,这些孩子的心里永远是躁动的,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个好孩子的要求,不愿意一眼可以看到可以预知的未来。所以我理解,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永远不会长大的单纯的一种状态。我记得曾经有一个音乐教授教听友欣赏古典音乐,他比喻巴赫是音乐家中的班长,因为他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无所不能,莫扎特是音乐家中的学习委员,天才少年,只管自己学习好,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实对他人帮助不大,而只有贝多芬是体育委员,一直调皮捣蛋,因为他的音乐形式是推陈出新,是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创始者。所以,我用这个比喻说创业者是一个类似贝多芬一样的捣蛋分子,好听一点说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者,而他不一定为了成为什么音乐大师,这就是他自己,他的独有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的世界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只是成功的让人记住,失败的没有多少人记起,但是我很想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将会超级的无聊。看看是不是那些异想天开的人们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希望,比如很多购物的app让我们买东西更加方便,医学的进步让我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而埃隆马斯克预言十年后让第一批人去火星。
 
  说说医疗的创业,我认为这也许是创业这个工种中的喜马拉雅山脉。因为医疗受政策方向,病人支付意愿,审批环节,医生资源的垄断,利益牵扯方太多,医疗的高度专业性等制约因素太多。
 
  随着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O2O公司的兴起,移动医疗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风起云涌,但是移动医疗公司的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压力极大,令人惋惜的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先生因病去世,大量移动医疗公司关门和倒闭,尚余先行者微医,好大夫,杏仁医生,丁香园等等,这些先行者仍在探索盈利模式。
 
  医生集团今年特别火,随着张强医生提出“医生集团”这个名词,医生集团公司已经出现了300家以上,随着卫计委出文件支持医生多点执业,支持社会办医,让体制内医生出现内心的骚动,更多体制内医生集团宣布成立,最近华西医院都宣布出来搞华西医生集团。其实医生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离开体制的医生是否还有足够多的病人来源。我最近还发现,医生集团虽然对医生有一定号召力,但是医生天生的谨慎避险性格,平台是否和三甲医院医生名气相匹配,医生的梦想是否和医生集团的梦想相一致,问题还不少。

 
  回到主题,医疗创业者为了什么而创业,在多次大会上,医疗背景的创业者或者非医疗背景的创业者感人地抒发自己的情怀,为了让自己和家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让中国早日出现和美国一样更好的私立医疗机构,我非常能够理解,我也有这样的情怀,但是如果做不成功,有这个情怀也许会摔得更惨。
 
  所以忘掉情怀,医疗创业者为了什么而创业?
 
  我有三个答案:
 
  第一,医疗创业者应该为改变自身的现状而创业,自己生活的更好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人,还记得我们曾经寒窗苦读攻读大学和研究生,为了什么?为了我们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换一个工作的环境,换一个更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如果你对目前的工作并不满意,也许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如果是医生,还有病人敢打骂甚至还有被砍的风险,如果管理者还不闻不问,我认为为了人格都应该离开现在的医院;如果是医药企业的员工,如果觉得在公司的发展有限,宁可等待被裁员,不如选择一个机会去改变。
 
  第二,创业者应该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创业,有人说创业一年相当于打工三年,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你在创业中经历的学习和成长是无价的。有人说创业是平凡生活中最靓丽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是因为第二个理由而创业,我在创业的过程中还没有做出任何成绩,但是我在开公司,招人,谈判,和找医生和医院合作的过程中内心得到了强大的历练,对目标更加坚定,可以接受适当的冒险,通过获得一个个小成功来激励自己。对于整个医疗生态圈的认识,远远超过原来在公立医院和医药企业的范畴之内。
 
  第三,应该选择一条顺应病人需求的道路去创业。由于医疗创业的难度太大,上面已述,虽然政策是鼓励,而且中产人群对于中高端医疗有需求,但是能否调动更好的医生资源,能否获得审批,能否让病人愿意支付,难度很大。但也不是没有机会,我最近看到的在技术上有绝活的专家出来创业,走专病到专科的道路;我也看到顺应病人去海外旅游和海外体检的需求去创业,也走的很顺;试图改变病人的需求,让病人从看公立医院专家到看私立医院专家的道路也许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有愿望在医疗领域创业的同行找到自己创业的理由,顺应时机再去做,如果我们碰巧能够在中国私立医疗成长的过程中,甚至实现在中国出现梅奥诊所一样的梦想可以实现的过程中,能够成为其中一份子,我觉得那是一种幸运,但并不是我的能力可及的。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